陶瓷電路板的良好的導熱性、耐熱性、絕緣性、低熱膨脹係數和成本不斷降低,在電子封裝特別是功率電子器件如IGBT(絕緣栅雙極電晶體)、LD(鐳射二極體)、大功率LED(發光二極體)、CPV(聚焦型光伏)封裝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。
陶瓷電路板主要包括氧化鈹(BeO)、氧化鋁(Al2O3)和氮化鋁(AlN)、氮化矽(Si3N4)。 與其他陶瓷材料相比,Si3N4陶瓷電路板具有很高的電絕緣效能和化學穩定性,熱穩定性好,機械強度大,可用於製造高集成度大規模集成電路板。
高溫共燒多層陶瓷電路板(HTCC)
HTCC, 又稱高溫共燒多層陶瓷電路板。 製備過程中先將陶瓷粉(Al2O3或AlN)加入有機黏結劑,混合均勻後成為膏狀漿料,接著利用刮刀將漿料刮成片狀,再通過乾燥工藝使片狀漿料形成生坯。 然後依據各層的設計鑽導通孔,採用絲網印刷金屬漿料進行佈線和填孔,最後將各生坯層疊加,置於高溫爐(1600℃)中燒結而成。 此製備過程因為燒結溫度較高,導致金屬導體材料的選擇受限(主要為熔點較高但導電性較差的鎢、鉬、錳等金屬),製作成本高,熱導率一般在20~200W/(m·℃)。
LTCC, 又稱低溫共燒陶瓷電路板,其製備工藝與HTCC類似,只是在Al2O3粉中混入品質分數30%~50%的低熔點玻璃料,使燒結溫度降低至850~900℃,囙此可以採用導電率較好的金、銀作為電極材料和佈線材料。 因為LTCC採用絲網印刷科技製作金屬線路,有可能因張網問題造成對位誤差。 而且多層陶瓷疊壓燒結時還存在收縮比例差异問題,影響成品率。 為了提高LTCC導熱效能,可在貼片區新增導熱孔或導電孔,但成本新增。
厚膜陶瓷電路板(TFC)
相對於LTCC和HTCC,TFC為一種後燒陶瓷電路板。 採用絲網印刷科技將金屬漿料塗覆在陶瓷電路板表面,經過乾燥、高溫燒結(700~800℃)後製備。 金屬漿料一般由金屬粉末、有機樹脂和玻璃等組分。 經高溫燒結,樹脂粘合劑被燃燒掉,剩下的幾乎都是純金屬,由於玻璃質粘合作用在陶瓷電路板表面。 燒結後的金屬層厚度為10~20μm,最小線寬為0.3mm。 由於技術成熟,工藝簡單,成本較低,TFC在對圖形精度要求不高的電子封裝中得到一定應用。
直接鍵合銅陶瓷電路板(DBC)
由陶瓷電路板與銅箔在高溫下(1065℃)共晶燒結而成,最後根據佈線要求,以刻蝕管道形成線路。 由於銅箔具有良好的導電、導熱能力,而氧化鋁能有效控制Cu-Al2O3-Cu複合體的膨脹,使DBC基板具有近似氧化鋁的熱膨脹係數。
DBC具有導熱性好、絕緣性强、可靠性高等優點,已廣泛應用於IGBT、LD和CPV封裝。 DBC缺點在於,其利用了高溫下Cu與Al2O3間的共晶反應,對設備和工藝控制要求較高,基板成本較高。 由於Al2O3與Cu層間容易產生微氣孔,降低了產品抗熱衝擊性。 由於銅箔在高溫下容易翹曲變形,囙此DBC表面銅箔厚度一般大於100m。 同時由於採用化學腐蝕工藝,DBC基板圖形的最小線寬一般大於100m。
直接鍍銅陶瓷電路板(DPC)
其製作首先將陶瓷電路板進行前處理清洗,利用真空濺射管道在基片表面沉積Ti/Cu層作為種子層,接著以光刻、顯影、刻蝕工藝完成線路製作,最後再以電鍍/化學鍍管道新增線路厚度,待光刻膠去除後完成基板製作。
DPC科技具有如下優點:低溫工藝(300℃以下),完全避免了高溫對材料或線路結構的不利影響,也降低了制造技術成本。 採用薄膜與光刻顯影科技,使基板上的金屬線路更加精細,囙此DPC基板非常適合對準精度要求較高的電子器件封裝。 但DPC基板也存在一些不足:電鍍沉積銅層厚度有,且電鍍廢液污染大。 金屬層與陶瓷間的結合强度較低,產品應用時可靠性較低。
陶瓷電路板
以上是幾種陶瓷電路板材料性能比較,從結構與制造技術而言,陶瓷電路板又可分為HTCC、LTCC、TFC、DBC、DPC等。